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、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。近几年,国家一直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程。这些“绿领精英”们爱农业,懂技术,善经营,正在改变着公众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知,正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。那么,我国从事农业产业人员的现状如何?新型职业农民有何特点?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培育职业农民的呢?
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,很难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获得竞争优势
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员也有老龄化的趋势。1996年时,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体是8%;到了2016年,这一比重达到了22%。
从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来看,大专及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,只有0.9%,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约37.4%,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约48.6%,高中文化程度的占比约6.6%,文盲约占6.5%。
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来看,我国小农户的劳动生产率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4%,仅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%,很难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获得竞争优势。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农民的职业化进程,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,要尽快从传统农民、返乡农民工、退伍军人、高校毕业生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使他们成为提升小农户、带动小农户的有生力量。
职业新农民必须要有情怀,有能力,有尊严
职业新农民要有情怀,要热爱农业、热爱农村,愿意把农业作为自己的追求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情怀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兴趣,很多农业大学的学生回乡去创业,承包大量的土地搞规模经营、做特产养殖等。我想,实际上商机是一方面,情怀是他们回乡创业的基础。
职业新农民要有能力、有文化、有技术、会经营。我们专门做过研究,高中毕业生接纳新知识的能力要比初中毕业生高得多,所以我们讲要有文化,才能懂技术,才能会经营。有些人说我没有上过学,我经营头脑一样可以的,这是有可能的,但至少是不规范的,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市场的意识。
职业新农民要有尊严。从2018年起,我国在每年的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。为什么设这么一个节日?就是要让中国的农民有尊严,有幸福感,有获得感。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农民是一个社会向往的职业,是大家都愿意去做的职业。当然,即使你想做农民,你可能也做不了,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土地,没有那么多资源。
我们来看日本的一个案例:日本的自立农户一年的家庭收入,如果换算成人民币,是49.7万元,其中农业的收入大概是41.4万元。可见,其家庭收入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。那么,除了农民以外,日本非农民的一般居民家庭收入是多少呢?33.8万元。明显低于专业农户、自立农户每年的收入,当然日本每年还有大量的非农业人口转移到农业领域来。
其他国家和地区培育职业农民的三种做法
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培育职业农民的做法,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模式。
一是东亚模式。东亚模式就是超小型的农户加农协,比如日本、韩国,还有我国的台湾地区。最典型的是日本。典型的做法就是国家来统筹规划农民的教育培训,农业和教育部门分工协作,农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。日本通过大量的立法把农业职业化的教育固化到基础教育里,同时又有一套完整、完善的职业农民继续教育体系。所以,日本农民的素质是很高的。
二是北美模式。超大型农场主加私营企业为主的农民职业化模式,代表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。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科研、教育、推广“三位一体”的农民培育体系。以美国为例,美国主要是靠政府推动赠地、大学来做农民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。
三是西欧模式。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、德国和法国。典型的做法是政府把农业证书制度与农民考核相结合,农民接受相关农业教育培训后,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才能获得证书,取得从事对应农业生产活动的资格。最典型的是法国。持续多年的农民教育培训,使得法国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、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,所以法国的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比重是世界上最高的。
三种不同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,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:
一是这些国家普遍重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。把农民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、实施主体、运行机制,包括经费的来源做了一个明确立法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。我们现在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,无论是全国人大的立法,还是地方立法,都在不断地向职业农民的培养、培训方面倾斜。
二是普遍地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充足。
三是普遍重视农业经营资格的准入。也就是说,不是谁都可以从事农业的,在法国,农民一定要拿到证书持证上岗,包括北美、欧洲、日本,实际上都有资格准入。目前我国也在推资格准入,但相对来说还不是那么普遍。
四是普遍重视农业后继有人的问题。我们现在也要从各个渠道来发掘新型职业农民。
从智慧农业到特色种养殖,从农机服务到乡村旅游,已经有越来越多的“新农人”在农业产业中找到了自己的创富之路。从经济收益到社会认同,新型职业农民已经让“农民”不再只是一个身份,而成为一种职业选择。
上一篇:如何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
下一篇: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